基本案情
某患者在脊柱骨折内固定取出术后突发意识障碍,引发医疗争议。患者因腰椎术后两年需取出内固定装置,于某年某月某日接受硬膜外麻醉手术。麻醉期间院方三次使用镇静药物咪达唑仑,复合芬太尼等镇痛药物。手术结束后患者未恢复意识,出现持续性抽搐、去大脑强直症状,经抢救后诊断为缺血缺氧性脑病,后续发展为肌阵挛综合征及癫痫。据调取的手术记录显示,术中患者血压曾降至90/55mmHg,心率波动于60-170次/分。术后抢救阶段院方未完善呼吸功能监测,麻醉科与骨科未建立有效会诊机制。患者转院后经多学科会诊,核磁共振显示脑内多发缺血灶,最终确诊为Lance-Adams综合征,遗留记忆障碍及运动功能损伤。
法院审理
某基层法院受理该医疗事故责任诉讼后,委托某司法鉴定中心进行专业技术评定。患方代理律师指出:医疗机构存在镇静药物联用不当、围术期监测缺失、抢救措施不及时等过错。涉事医院辩称麻醉用药剂量符合规范,术中全程实施吸氧监护,患者异常反应属个体差异。经医疗事故责任律师事务所协助质证,发现三项核心争议:1.咪达唑仑与阿片类药物联用是否引发呼吸抑制;2.血压骤降是否及时干预;3.术后抽搐是否因缺氧未及时纠正。司法鉴定意见认为,院方未按《麻醉科质量控制标准》实施呼吸功能监测,在药物联用高危情况下缺乏必要抢救预案,过错参与度评定为60-80%。
法律分析
本案涉及医疗损害责任认定的三大法律要件:1.诊疗行为违反注意义务。根据《民法典》第1218条,医疗机构未履行与当时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,术中未配备呼气末二氧化碳监测设备,违反《临床麻醉监测指南》基本要求。2.过错与损害后果存在因果关系。鉴定报告证实药物联用导致的呼吸抑制未及时发现,与脑缺氧存在直接关联。3.损害后果的严重性。患者经评定构成三级伤残,需终身药物控制癫痫发作。
值得关注的是,医疗损害纠纷律师在质证环节重点突破病历完整性。涉事医院未能提供麻醉气体监测记录,违反《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》,依法应承担举证不利后果。法院采纳《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专家共识》,认定联合使用镇静镇痛药物时必须持续监测呼吸指标,本案医疗行为存在明确技术过错。
法院综合司法鉴定意见及医疗损害责任律师举证,判决涉事医院承担75%赔偿责任。最终核定赔偿医疗费、护理费、残疾赔偿金、精神损害抚慰金等。判决书特别强调:二级医院开展椎管内麻醉必须配备基本生命体征监测设备,联合使用中枢抑制药物时应提前制定应急预案。